9月29日,188体育官网: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赵冬梅教授接受《广州日报》采访,探讨家长应该如何正确的批评孩子,如何避免“言语暴力”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,家长如何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,如何教育孩子表达情绪,做孩子领好情绪的管理者、教育者和引领者。以下是报道的原文:
挑剔的父母或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关系——
父母越“怒吼”,孩子越“冷漠”?
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
引言:
当遭受批评等负面情绪时,你通常会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应对呢?不久前有研究发现,孩子应对“负能量”的方式和成人相似,面对过于挑剔的父母,他们的个性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“冷漠”。那么,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塑造,“批评”究竟担任着怎样一个角色呢?
面对父母的盛怒,孩子也会选择“逃避”
无论是横眉,还是怒眼,相信每个人在愤怒的时候,都无力控制自己面部表情。但是如果这种面部的“狰狞”常常来自于“父母”这个角色,那么对于孩子而言,或许会更深远地影响到他们成长后的社交关系。
父母的挑剔与孩子的社交,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,究竟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?近日,来自美国宾汉顿大学的研究显示,与批评程度低的父母相比,那些批评程度高的父母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面部表情,都会更加情绪化,以及更加“丰富”。当遭受批评等负面情绪时,我们一般会主动避免让自己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,孩子们也一样。换句话说,为了害怕“看见”父母生气的样子,孩子会选择对“眼前人”的表情——“视而不见”。
这个结论是科学家通过实验所得出的,为了调查在面对盛怒时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面部表情,研究者们利用了一种衡量情绪信息关注程度的方法,比如一张快乐或悲伤的脸,来观察孩子们的注意力,随后再测量孩子们在观看一系列表情各异的面部照片时的大脑活动。或许由于本能所驱,我们总是倾向于逃避让自己感到不舒服、焦虑或悲伤的事情,实验结果证实,在面对批评和挑剔时,孩子也会和大人们一样:选择逃避。
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这种“对他人面部表情视而不见”的逃避行为,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习惯,久而久之,他们就会变得对所有人的情绪面部表情都不太注意。研究者表示,童年时总是受到批评的孩子,在长大后或会变得“性情冷漠”,这种个性甚至会影响他们的社交关系。
【专家声音】
父母非圣人:有“情绪”是一件正常的事情
家庭是孩子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场所,父母对子女情绪智能的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在受到父母批评时,孩子会逃避观看任何面部情绪,仿佛只要他们这样做,就可以有助于自己避免接触来自于父母的怒吼,进而避免自己联想到父母批评自己时的反感情绪。
无论是积极或消极,在孩子身上发生的种种情绪和行为问题,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相应的烙印吗?就此话题,我们采访到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赵冬梅教授。
“父母的情绪管理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榜样示范,儿童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,并在日后相似的情境中潜移默化中模仿运用。因此,父母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以及调节儿童情绪的能力,有助于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。”赵教授举例,首先,父母应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和场合表达情绪,不应该任由情绪发泄;其次,父母平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使用较为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;再者,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,父母应采取正视和疏导的态度,而非忽视或指责,以为孩子创造宽松的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的空间。
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,都会担任许多不同的社会角色,于父母而言,他们并不是圣人,有脾气和情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但赵教授认为,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处理化解自己的情绪,不要影响到孩子。“如果没有控制到好情绪,也是非常正常的,不必懊恼自责。坦诚跟孩子交流,自己为什么发火生气,说说自己的困恼和烦恼。”她说,“孩子也是家长的小小心理咨询师,他会理解你,也会给你安慰。孩子以后也会知道父母的要考虑的事情很多,烦恼很多,他反而会更懂事。”
批评方式不当:“言语暴力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
前段时间,“DailyView(网络温度计)”平台透过《大数据关键引擎》调查,统计网友们在童年时曾“遭遇”过的“10大阴影”,其中包括言语暴力、恐吓;一不听话就会被打;批评身材智商各种不满;常被拿来跟别人比较等等,再度引起人们对于“批评教育”的关注。
中国自古就有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,“不打不成材”等等这样的古训,曾经有心理学家对273位母亲进行了调查研究,其中6%的母亲从不打骂孩子,68%的父母会打孩子屁股,还有26%会严重体罚孩子。虽然在面对孩子犯错时,不是每位父母都会“棍棒”的形式进行批评教育,但是“吼骂”这种批评方式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却是常态。
在成人的世界里,“语言侵略性”通常指在语言造成他人的心理伤害,包括人格攻击、嘲弄、威胁等等;这种情况也经常会出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日本熊本大学教授友田明美把父母对孩子的谩骂、指责、喝斥等言语惩罚称为“言语暴力”。赵教授告诉记者,言语暴力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,挫伤孩子的自尊心,在孩子心里留下的阴影和创伤甚至还会伴随其一生,或导致孩子极端的心理自闭和自卑感,或会导致一些孩子成人化报复社会,甚至谋害他人。
“父母的这种对待孩子‘言语暴力’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,那些连大人都无法承受的言语虐待和伤害,孩子怎么可能承受得起?”赵教授说,“面对无法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言语虐待,孩子必然会通过各种病态心理将内心的委屈反映出来,而最后的果还是要父母来承担。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“成长的10道阴影”
第1名:家门荣光的期待;
第2名:出生只是个麻烦;
第3名:言语暴力、恐吓;
第4名:一不听话就会被打;
第5名:不乖会有可怕报应;
第6名:批评身材智商各种不满;
第7名:不能自由行动;
第8名:被恐吓“不是爸妈亲生的”;
第9名:偏心兄弟姊妹;
第10名:常被拿来跟别人比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专业提示】
怎样才是“批评”的“正确打开方式”?
“河东狮般的怒吼”并非每位家长的初衷,教育孩子的时候,很多父母都会希望用鼓励、夸奖的方式,但当他们跟孩子说出口的时候却往往是带着情绪的“批评”。这种“批评”不见得能有好效果,反而会伤害孩子,影响亲子关系。诚然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不可能永远只有鼓励和夸奖,那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,应该如何正确地“批评”犯了错的孩子呢?
“鼓励和表扬孩子是对的,但不能太抽象太多太泛,适当即可。比如说‘好孩子’这句表扬就很泛很抽象,到底哪里好呢?不知道。所以鼓励要具体化,针对具体事情,比如孩子那件事做得很用心,既是他没有做到完美,也要表扬他的努力。”赵教授表示,既然表扬需要对事不对人,当然批评也是如此。批评的时候,既要有原则,讲清楚为什么批评,也要表达批评的是这件事情中他的错误和问题,同时让孩子觉得批评也是爱。
曾有调查发现,有超过六成的孩子,当面临负面情绪来时,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,更选择不跟爸妈或老师说。在社会变迁迅速的环境里,从家庭到学校,孩子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多,要处理的情绪课题也愈来愈复杂。赵教授告诉记者,父母不但需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,也需要调节好自己在面对“问题”是的情绪和方式。
“孩子的可塑性很强,家长遇到孩子的任何问题都要思考,孩子为什么会这样,我要如何引导他教育他。”她说,“要永远相信,只要教育方法合适,每个孩子都会健康顺利成长为有用的人,家长生气发怒河东狮吼不能解决孩子的任务问题。而且教育孩子是一个不停反复,需要耐心,并不是你说一次孩子就一定能记住,记住也不是一定次次都做到。”